“蘇區干部好作風,自帶干糧去辦公。日著草鞋干革命,夜提燈籠訪貧農”“打雙草鞋送紅軍,南征北戰打勝仗”……和草鞋有關的歌曲和紅色故事,贛南人從小就耳濡目染。
88年前的10月中旬,8.6萬余名紅軍將士腳穿草鞋跟黨走,刀山火海不回頭,從于都開始跋山涉水,歷經九死一生,將足印刻寫在兩萬五千里的漫漫征途,最后取得長征的偉大勝利。
在江西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的墻上,一幅由草鞋拼成的中國地圖,格外醒目。當年紅軍戰士在于都河畔集結出發,為了不讓紅軍赤足征戰,蘇區百姓家家戶戶打草鞋送給戰士們。草鞋作為一個歷史符號,它不僅是當年紅軍艱苦跋涉、浴血奮戰的象征和見證,也承載著軍民的魚水深情。
雖然現在穿草鞋的人少了,但這門見證著紅色歲月的老手藝并沒有失傳。于都縣段屋鄉寒信村村前的古榕樹下,肖南斗坐在草鞋凳上,邊打草鞋邊給育英小學的孩子們講述草鞋與長征的故事。1934年秋天,于都迎來了集結的大部隊。聽到這個消息,肖南斗的爺爺、父親晝夜不停手趕制草鞋,贈送給即將長征的紅軍戰士們。肖南斗跟著父親學會了編制草鞋的手藝, 家庭經濟困難時,他常帶著自己編制的草鞋到市場上售賣以補貼家用。如今,隨著紅色旅游升溫,每年都有人向肖南斗訂購草鞋,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,被很多地方邀請去現場展示編制草鞋手藝,講述紅色故事。一雙繭手編草鞋,流傳下來的是手藝,傳承的是長征精神。